生死何曾两茫茫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09-07-06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远思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七中学 王国伟 绘

 ■符德新

  悼亡,在古代一般专指悼念亡妻。在唐诗宋词佳作中,我认为有三篇作品,可以称得上是悼念亡妻的顶尖之作:元稹的《遣悲怀》(谢公最小偏怜女)、苏东坡的《江城子》(十年生死两茫茫)和贺铸的《鹧鸪天》(重过阊门万事非)。这三篇悼亡诗词也可以算作“情歌”中的极品。值得一提的是,唐宋诗人、词人的“情歌”,大多是为歌楼妓馆女子或情人而唱,而上述三篇却是纪念自己结发妻子的作品,较为难得。

  先看苏东坡的《江城子》:“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。千里孤坟,无处话凄凉。纵使相逢应不识,尘满面,鬓如霜。夜来幽梦忽还乡,小轩窗,正梳妆。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。料得年年肠断处,明月夜,短松冈。”

  这首词的副题是“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”。它记述了作者在妻子去世10年后所做的一个梦,通过对梦境的描述,表达对故去妻子的不尽思念。苏轼19岁与16岁的王弗结婚,妻子美丽贤惠,孝顺翁姑,夫妻十分恩爱。不幸的是,王弗在27岁时就病故了,此后苏轼自己也经历了宦海浮沉,遭受了政治迫害,心境十分悲凉,虽然才40岁却已经“鬓如霜”了。而在这夜的梦境中,在故乡的小窗前,作者又见妻子“小轩窗,正梳妆”。或许是阴阳两隔,或许是一时不知从何说起,他们的会面只是“相顾无言,惟有泪千行”,但此时的无声更胜于有声,因为彼此心中都激荡着感情的潮水,万语千言尽在不言中了。

  再来看贺铸的《鹧鸪天》:“重过阊门万事非,同来何事不同归?梧桐半死清霜后,头白鸳鸯失伴飞。原上草,露初晞,旧栖新垅两依依。空床卧听南窗雨,谁复挑灯夜补衣?”其词牌又名《半死桐》,这更符合词中悼亡的寓意。汉代枚乘《七发》说龙门有桐树,其根半死半生,用来制琴,“声音为天下之至悲”。

  贺铸一生贫寒,没有做过什么大官。难得的是,妻子赵氏虽身为皇族千金,嫁进门来却能不畏劳苦,勤俭持家,体贴丈夫,因此夫妻感情甚好。贺铸因母丧曾经停官闲居苏州,赵氏就是在这期间去世的。全词开篇便是一句撕心裂肺的发问:“再次走过阊门(苏州城西门)一切都不同了。我们两人是一起来的,为什么就不能一起回去?”逝者已矣,这无人回答的问句,更衬出发问者心情的沉痛。半死的深秋梧桐、失伴的头白鸳鸯(贺铸此时已50岁),形象地刻画出词人丧偶后的孤独与凄凉。

  “谁复挑灯夜补衣”,还蕴含着另一个故事:贺铸29岁时写过一首《问内》,说的是妻子大热天忙着为自己补缀冬衣。问她为何如此性急,她回答说,古时有个人,临到女儿出嫁前,才去请大夫医治女儿颈上的瘤子。等冰天雪地时才来缝补冬衣,不是和这个人一样傻吗?此刻诗人守着空床辗转难眠,眼前再现贤妻为自己补缀冬衣的情景,怎能不悲从中来!

  《遣悲怀》,是元稹悼念亡妻韦丛的三首七律。韦丛是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女儿,20岁嫁给元稹,那时元稹刚刚考取功名,只做个校书郎的小官,韦氏无疑是屈身下嫁了。婚后7年韦氏病亡,元稹作了三首诗悼念她。这时元稹已经做了高官,更遗憾妻子只是跟着自己受穷,而未能享一天富贵。

  一个大家闺秀,与丈夫患难与共,千方百计为丈夫解忧的贤惠妻子形象,让诗人描摹得淋漓尽致,丝丝入扣。其中有的名句,至今常被人引用,像“诚知此恨人人有,贫贱夫妻百事哀”等。还有对贫贱夫妻生活场景细致入微的描绘:“顾我无衣搜荩箧,泥他沽酒拔金钗。”看我没有衣服换了,她翻箱倒柜地搜寻;我缠磨着她打点酒来喝,为此她拔去头上的金钗卖掉。“野蔬充膳甘长藿,落叶添薪仰古槐。”野菜充饥,长长的豆叶她吃得照样香甜;没有柴烧,眼巴巴等着老槐树的枯叶飘落……尤其结尾“惟将终夜长开眼,报答平生未展眉”两句,像是给亡妻立下的誓言,更把这种悲切的思念情绪推向了高潮。

  三篇悼亡佳作,都写出了作者怀念亡妻的真挚情感,读来令人感动,引人共鸣,催人落泪。作为唐宋诗坛领袖人物,他们的文笔也都非常优美,颇见功力,千载之后仍使人吟诵不绝。